农民工市民化的时代 可是钱从哪里来
城市对农民工“取而不予”,企业对农民工“用而不养”的时代正在过去。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日益升温,农民工市民化也被各级政府提上了议事日程。但是,作为一项要付出成本的改革,“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显然还没有达成共识。 包括民革、民建在内的多个民主党派都将城镇化作为今年两会的重点提案内容,他们建议中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财税制度改革以及土地制度改革,把好事办好,防止落入城镇化的陷阱。 剥离户籍福利 民建中央今年向全国政协提交了一份名为《关于深化配套改革推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提案》。这份提案由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亲自执笔。 虽然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51.27%,但是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却只有35%。大量的农民工实现了地域转移和职业转换,但还没有实现身份和地位的转变。 “就业在城市,户籍在农村;劳力在城市,家属在农村;收入在城市,积累在农村;生活在城市,根基在农村”的“半城镇化”现象,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特征。 辜胜阻认为,户籍制度导致城乡两种身份在利益上的严重不平等。有研究表明,户口本上过去曾经有67种城乡居民不平等待遇。 辜胜阻昨日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户籍制度改革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过去附着于城市户籍之上的福利已经逐步剥离,比如粮票、油票等计划经济时代的福利早已取消,但现在购房、购车、教育、社保等仍然与城市户籍密切相关。 与此同时,农民也越来越看重附着在户籍上的福利,比如宅基地财产权、土地承包权、林地承包权等等,很多农民进入城市时并不愿意放弃农村户籍。 辜胜阻表示,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剥离户籍制度的福利分配功能,恢复户籍本身的管理功能。“农民工市民化关键不在户籍,而在于如何给他们创造就业岗位、提供住房保障以及实现基本社会服务均等化。”辜胜阻说。 民建中央提案建议,户籍制度改革应采取“分类指导,因城而异”的原则,按城市类型、经济规模和人口特征采取不同程度的户籍迁移管制: 对于大城市,既不能关死城门,堵住农民进城,也不能一步放开户籍,让城门大开。对于中等城市,允许有固定职业、在城市工作一定年限者取得城市户口。对于小城市,要向农民打开城门。对于县城和县城中心镇,则要敞开城门,让农民自由进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