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桂“牵手”共寻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控良方
粤桂两省环保厅近日签署两省区跨界河流水污染联防联治协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协议》),标志着粤桂两省区建立了流域上下游水环境联防联治管理、跨行政区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管理、水环境安全保障和预警、省区污染事故应急协调处理等合作机制。
九洲江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陆川沙坡镇,流经广西博白县、广东廉江市后进入北部湾,干流长度162公里,其下游于1958年6月建设了鹤地水库。同时,由于鹤地水库是广东省湛江市的饮用水水源地,对上游的水质要求更高,上游的水污染防治压力更大,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2000年11月,两省人民政府共同批准实施了《九洲江水系水资源保护规划纲要(2000~2010)》。为解决九洲江流域及鹤地水库的水环境问题,环境保护部于2012年6月15日在广东省湛江市召开粤桂两省(区)环境保护厅和湛江市、玉林市政府及其环保部门的工作协调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九洲江流域及鹤地水库环境监管工作的通知》。 按照通知要求,粤桂两省区及玉林市和湛江市开展了九洲江流域及鹤地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保护工作。两省从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控的长效机制建设着手,推进两市联手治污。同时,开展辖区内影响九洲江流域的工业、生活、农业污染源的排查,分析了污染现状及原因。经督察和排查,已明确目前九洲江流域的主要污染不是由工业带来的,而是生活污水、畜禽养殖等面源污染造成。 经过多年的整治,玉林市陆川、博白两县处于九洲江流域的工业项目,由过去废水排放量较大的制糖、造纸、罐头食品、农药变成现在排水量较少的建材、中药、陶瓷等项目。结合当地实际,玉林市已将经济发展方向由工业转向农业,下大力气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下决心关闭了沿河沿江的涉水企业,招商引资方向也进行了较大调整,转向发展畜禽养殖,政府财政收入大为缩水,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 据了解,九洲江流域内畜禽养殖呈现小、散、广的特点,污水治理难度极大,政府财力薄弱,污染治理资金投入不足,九洲江流域乡镇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以上问题的叠加给九洲江流域的水质稳定达标造成极大压力。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监察总队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上游省区为了绿水青山,舍弃了金山银山,产业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当地居民无法就地就业,衍生出来的不单是环境问题,也是关系到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难题。”
从九洲江流域主要支撑民生的养殖业水平偏低的情况看,养殖业所产生的污染物光靠企业或养殖户是难以实现完全治理的,特别是氨氮纳入“十二五”全国主要水污染物排放约束性控制指标后,玉林市的污染物减排和九洲江流域粤桂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的压力就更大了。 玉林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提出:“希望在防治九洲江水污染时考虑生态补偿问题。上游给下游提供了优质的水源,下游的老百姓从好水中受益,得到发展。如果下游能通过资金、技术等方面对上游进行帮扶,上游经济发展了,民生有保障了,各项保护措施才能更好地落实,也极大有利于流域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另外,由于涉及跨省问题,呼吁国家出台生态补偿的法律制度,实现生态补偿的制度化、法制化。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理念,加快生态补偿立法;利用环境管理手段,实施差异化补偿;加大对生态保护区的项目、资金、技术的扶持力度,真正把生态保护绩效作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重要指标。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治理、生态屏障保护等工程上尽可能地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多层面、多措施惠及民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跨界流域水环境污染防治的目标,实现流域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