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城市清道夫”保滇池 水处理技术全国领先
近日,很多地方爆出污水处理厂排污不达标,“治污专业户”竟然成了“排污大户”,一些污水处理厂甚至没有运行,有的实际处理污水量不到设计能力的十分之一,污水处理“打折”严重。与此同时,媒体报道昆明市在污水处理方面具备全国领先技术水平,受到国家环保部、住建部的认可,甚至享有污水处理“博物馆”之称。昆明如何享有此殊荣?昆明污水处理能力和技术怎样?带着疑问,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相比张先生直观的感受,监测数据更能说明问题:前不久,2012年度云南省9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情况集中考核成绩出炉:滇池以90分的高分名列榜首。其中,滇池草海综合营养状态指数降低55.65%,滇池外海下降7.96%。主要入湖污染物也呈下降趋势,滇池草海氨氮、总磷和总氮的平均值均有所下降。 对此,有关专家表示,高原湖泊的治理是全球范围内难度最大的,因为它的生态比较脆弱。9湖治理“省考”滇池位列第一意味着,通过这几年的治理,虽然离湖泊质量完全好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滇池治理已经有了转折点。 滇池的污染,除了其自身净化能力弱、水量补给不足外,还因为滇池地处昆明市区下游,不幸成为城市生活污水、沿湖工业废水及地表径流的最终纳污水体。政府意识到:截不住污水,滇池治理将成为一句空话,流进滇池的都是污水,治理滇池将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过后,流进滇池,相当于污水经过一个过滤,对治理滇池意义重大。 “十一五”期间,中央和云南省委、省政府,昆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关心滇池污染的治理。在加快滇池污染治理的同时,污水处理厂建设也得到相应的重视和发展,这也为昆明成为污水处理厂“博物馆”提供了现实依据和可能。
时间拨回到1991年,昆明市第一座污水处理厂建成投产,它当时的日处理能力仅为5.5万立方米,但其意义深远,因为它首开西南地区先河。为进一步消减城市生活污水中的污染物,昆明市相继建设并投入运行了第二、三、四……八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从1991年的5.5万立方米,增加到今年的110.5万立方米,年处理能力从1991年的262万立方米,增加到2013年的40332万立方米。主城污水处理的规模逐步扩大,处理的污水量不断增加,从城市生活污水中去除的污染物大幅度增加,而排入滇池的污染物逐年大幅度消减。 昆明滇池水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那志强介绍,昆明实际污水处理量占到全省污水处理总量的60%以上,待环湖污水处理厂、昆明第九、十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后,日处理污水设计量将达到191万立方米。
那志强介绍,昆明污水处理工艺繁杂,有卡鲁塞尔、奥尔贝氧化沟、同心圆表面曝气A2/O工艺、MBR膜片处理工艺等。 近年来,昆明污水处理工艺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第一污水处理厂采用卡鲁塞尔氧化沟污水处理工艺,2004年改扩建采用奥尔贝氧化沟工艺,占地面积、运行效果等都要优于前者;建于1994年的第二污水处理厂采用同心圆表面曝气A2/O工艺,后续建设的第五、第六、第七污水处理厂采用微孔A2/O工艺。 今年7月1日投入运行的昆明第十污水处理厂则使昆明污水处理工艺又一次“登峰造极”,它采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水处理技术膜生物反应(MBR)污水处理工艺,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全地埋式MBR地下污水处理厂,也是西南地区第一座投入运行的地下式污水处理厂。 据了解,《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被污水处理行业的人士称为“18918”,该标准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原环境保护总局于2002年12月发布,2003年7月1日实施,为强制性标准。 根据城镇污水处理厂排入地表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以及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工艺,“18918”将基本控制项目的常规污染物标准值分为一级标准、二级标准、三级标准。一级标准分为A标准和B标准。 多年来,环保专家要求污水处理厂提高到一级A标准的声音就从未停止过,据估算,由一级B提高到一级A,平均一吨污水处理的成本会增加3毛到5毛钱。在其他城市还为是否“提标”而挣扎的时候,昆明的出水水质指标年平均值均已达到和优于《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保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