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论文 建筑基础论文 查看内容

空中院落—高密度趋势下多层院落住宅的研究

2013-8-27 21:2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378| 评论: 0

摘要:   院落是中国传统的空间形态,曾经在中国的居住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院落空间渐渐的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当人们开始对钢筋水泥的建筑森林产生厌倦的时候,我 ...

  院落是中国传统的空间形态,曾经在中国的居住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院落空间渐渐的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当人们开始对钢筋水泥的建筑森林产生厌倦的时候,我们开始反思:现代生活是否还需要院落空间?在城市高密度的居住条件下,有没有必要,以及可不可能重新引入院落空间?本文作者在经过深入的分析之后,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供大家讨论。

  1.引言

  回顾中国建筑的历史,一座座水平延展的城市,一片片平房院落为主的建筑群,曾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理想居所。院落作为中国的传统空间的形态之一,围绕着人与自然这个永恒的主题,融汇了多少诗情画意,变换出多少或简练或丰富的建筑空间。

  中国古代先哲们很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建筑中则体现为建筑与自然的相近、相亲、相融。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主张人类应当顺从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可违背超越自然规律。但是在当今高密度的城市中,人们已很难再感受到“明月时至清风来,形无所牵止无所泥”的生活乐趣。

  2.我国古代庭院文化

  中国建筑院落由来已久,从可供考证的商代庭院遗址开始,已有3000多年的发展史。建筑是人类劳动实践的产物,而且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空间有了理性的思考,开始主动的去创造建筑空间,以满足人类本身的需求。作为独具一格的东方居住建筑庭院空间,特别关注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引入自然风光以亲近自然,由高低错落的建筑围合成院落不仅将不同功能空间分隔开来,为建筑提供了采光通风的良好条件,而且使建筑环境充满了诗情画意。例如中国传统园林中经常采用的借景,对景的手法,不仅丰富了空间层次,而且使室内外空间互相渗透融合。“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在这里“天人合一”的情怀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居必有山,住必伴水”,中国人传统居住生活是以交流与融合为主要特征的,注重邻里交往和家庭交流,注重与自然山水的交流与相融,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无一例外。“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不是简单地指竹林,其实是园林、庭院生活的指称,所以中国传统居住观念是宁可过清贫的日子,也不能放弃庭院生活。庭院生活对家居生活充分必要,将公共与私密空间,动、静区域恰到好处地分隔过渡,内外融合,形成了窗窗有景、家家有园的完美视野。这种人性化的舒适生活方式,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所追求的。

  3.国外庭院文化

  世界各民族也有按照自己的文化观建造的院落的活动,采用在建筑空间中引入自然空间的方式来改善内部小气候,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考古发现,在罗马的庞贝古城中,就出现了由立柱支撑,四周回廊环绕,中央设有承接雨水用的水池的天井形式了。另外国外建筑的中庭这一概念其实也起源于庭院(天井),据称,希腊人最早在建筑中利用露天庭院这一概念。后来,罗马人在这一基础上加以改进,在天井上加盖屋顶,形成了有顶盖的室内空间的雏形——中庭。如今,中庭这一形式有了很大的发展,其跨度之大,高度之高,内部空间之丰富均非昔日可比。阳光,植物,流水等自然要素被引入中庭,引入了建筑内部,内部空间被赋予了外部空间的特征,成为人们喜欢逗留和举行各种活动的场所。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