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修旧如旧”引入新理念
春节前后,上海市建筑学会组建了“既有建筑改造专业委员会”。它可能是上海最年轻的学术团体,切入的却是浦江边百多年城市化历程中不断沉淀的问题:老房子该如何走出新路。 传承文化、修旧如旧,改造既有建筑必须担负历史传承者的责任;同时,老房子如果想要“涅槃”,必须引入新技术、新理念。 在这个领域,专委会主任夏冰拥有丰富的经验。他同时是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工程建设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作为设计者、项目管理者,这家公司参与、主导了大量优秀的既有建筑改造项目,是上海行业内的龙头企业。 夏冰说,在国外,改造既有建筑要比新建更多,这一趋势很有可能在上海和更多国内城市出现,并逐渐成为主流。 为“求新”挖掘旧元素 老房子该怎么修?这个问题就如同建筑本身一样,千人千面。 最新一桩既有建筑改造的案例,就发生在“中华商业第一街”。经过9个月的重建,今年元旦前,南京路上第一食品商店老店新开张,迅速引来极高的人气。网友们不断发微博说,真漂亮。 第一食品商店有一栋七层老楼,始建于1923年,是上海首批优秀历史保护建筑,既有古典柱式结构,也有很多艺术风格的装饰细节,但近几十年,商店面貌没有大变化,很难适应消费者需求的升级。 修旧如旧,同时也要成为新商业地标,这看似矛盾的要求就摆在夏冰团队面前。首先的问题就是,究竟什么是旧? 夏冰说,由于第一食品商店几经改造,留下的图纸档案已经不能完全反映建筑的实际状况。 搜集文献档案、研究老地图、搜索网络资料,甚至大量走访商店老员工,夏冰说,大量琐碎的工作贯穿于第一食品商店项目。 其实,在许多保护性修缮中,夏冰和同事们都需要这样做。科学会堂前身是法国总会,为完成改造任务,他们在法国找到了原有瓦片的生产商;为扩建杭州黄龙饭店,他们用1年时间在日本找到了当年的瓷砖工厂。 夏冰说,改造既有建筑其实比新建更难,就是因为受到很多“旧”的制约——房子的结构摆在那里,业主的预算也摆在那里。 哪怕做了周密的预案,可更麻烦的是,一些问题常搞突然袭击。通常,老建筑的结构也很少与事先的了解完全符合。不到真敲开墙,拆下装饰层,就很难确定“图上的那根柱子”尺寸对不对。如果设计方案对建筑结构做了大改动——比如第一食品商店里就贯穿一到四层做了个中庭,建筑师就必须蹲守现场,根据改建进度,随时做好变更方案的准备。 做了多年的建筑改造,夏冰和他的同事们对老建筑的设计有了相当的积累。目前,他和同事们正着手编制一份既有建筑设计导则,希望与大家分享所得。 为“守旧”注入新内涵 在西方的城市,改建比新建多。夏冰告诉记者,以英国为例,按面积计算,既有建筑改造约占2/3。这其实是城市发展、成熟的必然,因为地会越来越少,而从文化、经济角度衡量,不可能把几十年前的房子全推倒。 保留历史,不代表拒绝新技术。思南路48号地块上的别墅群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借助三维扫描仪的拍摄,建筑师在计算机里“克隆”了完全一样的街区。夏冰说,这种三维技术已经在越来越多保护建筑改造中应用,精度达到1.5毫米,也就是说,门头的纹饰、晾衣的铁丝、窗前的花草都清晰可辨,从而可以成为建筑外观“修旧如旧”的可靠依据。 建筑材料是新技术切入老房子的另一条直接途径。在杭州黄龙饭店项目中,夏冰费劲找到30年前的瓷砖供应商后,提出了2个要求:调配同一质感的瓷砖,同时在釉面加入纳米和光触媒材料,以满足当下的环保和材质要求。 夏冰说,不少老房子本身很节能,比如老虎窗、厚外墙等。但它们的绿色环保往往缺乏通盘考虑,这有赖于建筑师的系统设计。比如,西藏南路的申都大厦,本是一家毛巾厂,原本厂房气息十足。经过改建,目前已经成为生态建筑的典范。楼顶的光伏板捕捉着太阳的能量,水泥外墙被大片改成落地窗以引入自然光,屋顶用风口制造自然对流散热以少开空调。这栋建筑最终获得中国最高级别的绿色建筑认证,更重要的是,它不是“展品”,而是真正实用的楼。 面对新技术,建筑师往往并非发明人,但他必须是一位聪明的使用者和集成者。黄龙饭店改造历时5年,投资12亿元,背后的统筹管理工作,想来必然是异常复杂。但通过夏冰和同事的努力,黄龙饭店没有停业一天。 夏冰告诉记者,国内真正意义上的既有建筑改造,最近几年才渐渐兴起。目前,“修旧”还只占他所在公司全部业务的1/6,可以说,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