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中国建筑的百年流变与精神传承

2013-8-27 21:09|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90| 评论: 0

简介:中国会馆四合院中庭   传统建筑文化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近几年来,文化安全这个概念被祭出,前所未有地上升到了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大院已被雨打风吹去   与学术意义上的王澍不同,自 ...


中国会馆四合院中庭

  传统建筑文化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近几年来,“文化安全”这个概念被祭出,前所未有地上升到了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大院已被雨打风吹去

  与学术意义上的王澍不同,自称草根建筑师的何亚雄似乎更多拥有商业意义,这些年花着开发商的钱,从南到北一直践行着新中式建筑梦想。

  “庭院深深深几许?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欧阳修一首《蝶恋花》道尽东方庭院神韵。中国人心中的庭院不仅是建筑格制,更是精神家园,意味着栖居的传统和诗意。而当今城市已变得不再像中国城市。庭院深深、寻常巷陌、柳絮斜阳不再。高楼里的人,忘了从哪儿来、又往哪里去。于是有人怀念起文化意义上的大院。“在大院里,你首先要学会的,就是一个人跟群体关系的处理问题。在大院中生活,你随时随地与别人生活在一起,你就知道别人的安危冷暖都是跟你息息相关的,你自己的安危冷暖呢,也跟别人有关系,这是现代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现代化,就是要把一盘散沙的国民组织起来,不是让大家关起门来各顾各。”这话居然是孔庆东说的。

  正如同国学成为当今显学,从中国传统建筑中汲取养分的建筑师们,虽是“非主流”,倒也创造了不在少数的新中式作品,唤醒潜伏在中国人灵魂深处的院落情结,重构家族文化、建筑审美。

  何亚雄,当属其中佼佼者。


何亚雄

  在前行中回归

  何亚雄,著名建筑师,60年代生人,钟情于中式院落建筑,致力于用有诗意的作品诠释自己的中国情怀。

  “中国建筑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院落文化。对于中国人来说,院落不仅是一个物理的空间,而且是家的核心。有院落的地方,就有我们最真实纯朴的情感与记忆。巷、道、瓦、檐、廊等这些元素,形成传统院落独具特色的形式美感,形成了我们独特的院落空间氛围。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了特有的生活方式、人文情怀,这决定了我们对自己栖身的建筑有着自己独特的文明特征识别,而院落就可以将这一特征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常年旅居加拿大,比较寡言,谦和多礼,却也造型时尚,还酷爱高尔夫,让初次相见的人很难把他跟那个对中国建筑有深刻思考的人联系在一起,很难相信各地清华坊系列、青城山上善栖、成都中国会馆等这些声名远播的新中式建筑佳品出自他手。

  2011年的中国会馆落址于成都金堂的中河畔,立屹于河边上的院子、“私人外交馆”,以新东方主义元素更加扩展和丰富了中国风内涵。他一心用最当代的形式,建造西南最大的四合院民居群落。“这会是我自己都很难超越的作品。”说这话时,他语气十分认真。

  他每年有一半的时间行走于国内各地,从那些正在消逝的古建筑中寻找灵感。这是他的回归方式。

  他说,从房子的选择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志趣性情,而背后的意义,是中国人“外儒内庄”的处世态度、人生哲学的隐喻和表达。社会发展越现代,在居住空间上对传统的回归意愿越明显,比如对中国宅院的向往。回归就是回到生活本身,回到心灵深处,只有具备历史和时间记忆的环境才是心灵栖居。中国的建筑应该反映一种“隐”的文化,把这种回归内蕴其中。

  中国会馆远离闹市,依山傍河,在重重院落深处藏山纳水,隐含东方的处世哲学和“天圆地方”的世界观。这是中国人文精神的回归。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