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城市质变的新可能

2013-8-27 20:52|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367| 评论: 0

简介:  刚刚落下帷幕的大栅栏保护与复兴的设计竞赛,再次将老城改造与复兴这个话题推进了舆论的漩涡,如何延续城市的历史?如何创意式复兴老城文化?从此说开去,共同探讨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西南角,老北京文化一 ...

  刚刚落下帷幕的大栅栏保护与复兴的设计竞赛,再次将老城改造与复兴这个话题推进了舆论的漩涡,如何延续城市的历史?如何创意式复兴老城文化?从此说开去,共同探讨——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西南角,老北京文化一隅——大栅栏,三万人,一平方公里。这里散溢着浓浓的京味儿,渗透着脉脉温情的传统四合院文化,在其600多年的历史中,曾经作为商业、文化、娱乐中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今,伴随着现代经济发展的气息,面对快速改变着的周遭环境,大栅栏自身的发展也需要调整和喘息。为此,由北京大栅栏投资有限公司和北京场域建筑事务所主办的大栅栏保护与复兴的设计竞赛便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以大栅栏为点,向各个方向延展,关注大栅栏发展的同时,理清思路,真正从城市的需求出发,在现代都市发展与不破坏传统文化符号之间寻求最佳平衡,在中国城市的发展从量到质的转变过程中找到新的可能性。


大栅栏老街复兴

  自下而上的节点规划方法

  大栅栏传统的居住方式,代代相传的小规模且多样灵活的商业模式可否被豪华公寓及大型单一的跨国连锁商业模式所代替?高密度低收入的居民是否应该让位给低密度高收入的居民?回答应该是否定的。大栅栏有着传统中国文化的影子,但当面对现代建筑文化入侵时,该如何保护?其现状又将怎样改变?这是每一位设计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这里,设计者要以审慎创新的保护更新计划,将设计融合到大栅栏区域的保护更新和发展中,从而促进原有居住环境、文化氛围和商业形态的更新。同时,希望将大栅栏建设成为混合的、不断更新的、相互依存的新老居民及传统商业与新商业共存的社区,恢复大栅栏本来应该有的繁荣景象。当然,这需要赋予保护和发展更多灵活性的规划,并依赖典型人群和关键地点对规划方案进行具体示范和实施。

  获得大栅栏保护与复兴青年建筑师设计竞赛第一名的是BaO 建筑设计工作室法国建筑师本杰明·贝勒的设计作品《A house that is a building(一间房即是一个建筑)》。之所以拔得头筹,主要是因为设计者在大栅栏的发展中观察到其住宅是如何从一个传统的四合院自然演变成今日大杂院的。并且,这种发展是与房子大小和其聚集方式息息相关的。在这些单元建筑里,设计者只是在原有占地面的基础上增加建筑空间,提高空间质量,为每一个私人和公共空间添置设施。改变现有负面的横向拥塞,采取纵向垂直的聚集,提供更有益卫生和健康的条件,为整个区域创造更好的空隙度和空间感。以设计过程中的社区参与,大栅栏的视点和身份为视角,将大栅栏的创意区与当地社区融为一体,来推进其长久和可持续的发展。

  诚然,大栅栏的复兴改造对于整个城市来说,只是一个点而已,但是仅就一个点的改变却足以体现整个城市的风貌。这样正切合了现在很多城市规划者和设计者们所倡导的自上而下的规划设计模式。“保护点(区域或村落)比保护城市更加重要,点就像儿童一样是最容易遭到破坏的。城市已经足够强大,可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文化是通过一点一点地蚕食才变为子虚乌有的。所以城市的发展必须自下而上做好每一个区域和节点的规划。” Aecom资深城市规划设计师李凤禹这样认为,“如今,城市越建越大,建筑与建筑、社区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却越来越小,这与建筑师的思辨有关。有的建筑师在不断追随大环境,希望能做出标志性的项目,从长远来看,这样的成本太高。尊重文化才是对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反省,自下而上的渐进式改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