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及人:本土化制胜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外设计机构渐次来华“掘金”,尤其是近年来,几成潮流。出于专业理念、作业方式、市场环境、政策体制、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洋设计”在中国的生存发展面临怎样的挑战,如何从冲突走向融合?本报为此选取了最早一批来华的设计机构之一——美国龙安集团作为样本,试图通过与总裁饶及人的深度对话,呈现“洋设计”在中国的生存发展之道。 近年来,“洋设计”在中国市场大行其道,中外设计理念、政策体制、文化背景的差异似乎轻易即被跨越,长远发展更是指日可待。事实果真如此? 在日前举行的美国龙安建筑规划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来京十周年庆暨乔迁典礼上,各界名流近500人齐聚位于北京CBD核心区的世纪财富中心。在其新址大堂两侧的长廊上的新老照片和证书资料,记载了这个最早一批来华的跨国设计机构在中国十多年的发展之路,创办人及总裁饶及人表示:“十年发展,实属不易。” 为探寻其背后的立足之道,《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记者与饶及人展开了深度对话,试图了解并呈现其在华十余年间,从中西冲突到趋于融合,从立足市场到发展壮大的全过程,并以此为个案,剖析国外设计机构的中国式发展之路。 中国住房:龙安可以说是最早一批来到中国的国外设计机构。十多年间大致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轨迹? 饶及人:龙安集团于1984年在纽约成立,早在1994年就开始从事中国业务,1996年,在香港设立了大中华地区总部,并于2001年搬至北京,开始深耕内地市场,迄今正好十年。截至2010年8月,龙安已在中国完成了2760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1957万平方米的住宅设计、1903万平方米的公建和776公顷的景观设计,并获得百余个知名设计奖项,还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具有甲级资质的外籍建筑设计企业之一。 中国住房:作为一家“洋设计”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后,遭遇了哪些挑战? 饶及人:十多年的发展,可谓磕磕碰碰,实属不易。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国内市场化程度不高、行业竞争性与包容性都不够,许多制度正在形成中,无论是在专业理念、政府关系、作业环境,还是企业文化、内部管理上,我们曾面临强烈的中西冲突。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美国,我们已经积累了一套设计法则,尤为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即以使用者的实际需求为规划、设计的根本出发点。然而,到了中国我们却发现,很多情况下都是“拍脑袋决定”,长官意志主宰一切,这令我们一度十分苦恼。 当时在西方已被普遍采用的一些设计手法在中国仍属新鲜,要说服业主接受颇费脑筋。例如1993年,我们在上海一座地标性办公建筑中设计的幕墙结构、中庭、观光电梯等,一度令主管部门十分为难。最后,我陪同有关人员亲赴美国考察消防规范后才得以“放行”,这便有了现在闻名上海的瑞安广场。 与此同时,行业内的一些“潜规则”也曾令我们备感挫折。1995年我们应邀参加某全国性的设计竞赛,并为上海某小区引入了围合式设计、组团式布局、中心花园、地下车库、公共空间、欧式立面等在当时十分领先的理念与手法,得到了主管领导的一致赞同。但由于业主内部确定了某内资公司获得项目任务,最终的比赛结果是我们获得了第二名,事后却发现,我们的种种设计手法几乎被全部采用,这使我们第一次产生了“被骗”的感觉。 不过,幸运的是,我们的许多理念也得到了有识之士的认可,并得以顺利实施。事实上,十多年来,国内市场越来越开放、包容性越来越强,人们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对新理念新方法越来越容易接受,作业环境也一直在优化,但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尤其是许多年轻建筑师越来越浮躁,功利性强,会抄袭而不懂创作,更不懂得保护自己的利益,行业恶性竞争仍然存在。 中国住房:从冲突到融合,你认为“洋设计”要实现生存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饶及人:要进入某个市场便必须顺应它的游戏规则,因此,我们一直着力于本土化,培养熟悉本土环境、适应本土作业规则、了解本土需求的人,充分了解与熟悉政策体制与管理特点。 与此同时,我们并没有放弃国际设计理念的落地。在中西合璧发展的思路下,我们成功地将先进的设计思路与商贸哲学运用于各项规划和建筑设计项目中,使客户的意愿得到完美体现。坚持自我,使龙安在本土化的同时,特色鲜明、独树一帜。 而我个人,也坚持通过实践、讲学、著书等方式,引进并传播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在被誉为“最了解中国国情的外国建筑规划专家”的同时,应邀成为33个城市的政府顾问。 中国住房:回顾当时一同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机构,现在多是什么状况?你如何看待近年来纷纷涌入的“洋设计”的发展前景? 饶及人:最早一批和龙安同时进入中国的国外设计机构,已经鲜有活跃的。有些是见好就收,但更多的是没能充分融入中国的市场环境,铩羽而归。 2005年之后,尤其是最近3年,随着金融危机后市场的萎缩,国外机构大举进入中国。一方面,随着中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建设量的增加,加之“崇洋”等思想的影响,国外品牌机构更容易获得认可,与我们当初相比进入市场获得项目的时间会大大缩短;但另一方面,它们会发现,要长期发展并不容易,要站稳脚跟并形成气候将越来越难。而唯一制胜的法宝正是——本土化。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