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民:我参与改变了地球局部的面貌
“我参与改变了地球局部的面貌,用我的手和思想。”结构工程师邢民说他从业近20年来,最大的享受就是这个,“作为一个结构师还有什么呢?8年来,和建筑师们一起,比如和安德鲁他们一起改变了天安门西侧那块地方的地貌,和中建总公司设计联合体的同事们一起改变了北京原洼里乡局部地区的地貌,这些是我感到最自豪、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接受“水立方”的挑战 1989年,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的邢民来到了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在那儿一待就是14年。在这14年中,他做了很多体育建筑的结构设计,包括多哥共和国洛美体育场、马里共和国3.26体育场、河南省体育中心体育场等等,这些经历为他后来负责水立方的结构设计做了充分的技术准备。 2003年9月,为了实现自己一定要做一个奥运工程的理想,邢民离开北京院,来到了中建总公司国家游泳中心设计联合体的中方设计单位——中建国际(深圳)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成为“水立方”的结构负责人之一。“为什么离开?因为‘水立方’的吸引力,因为它的结构设计所带来的挑战,并且通过亲身参与并主导这个过程,更多地积累对结构设计这个专业的职业感受。” 邢民说:“这几年来一直在陪伴‘水立方’成长。从挖下第一锹土到基础施工,从一层层向上艰苦的结构施工到最终全部的结构竣工验收,从机电安装到装修施工,1500多个日子,我一直和它在一起……” “其实,奥运工程建设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这些建设者们,包括业主、监理、设计师、施工方,其间都经历了很多艰难甚至痛苦的日子。”邢民说,“这几年,为了奥运工程,我看到很多的人,不图名,不图利,以参与奥运工程建设为荣,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水立方’的建设过程已经成为我职业经历中重要的一部分。以前埋头做工程的时候,没时间去想,现在静下心来想想,这个过程确实很有收获。” 国家大剧院的经历 从2000年初,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邢民开始担任国家大剧院工程的结构专业负责人。 国家大剧院是一个超深、超长的建筑结构,由于位置所限,大剧院的总体高度不能超越人民大会堂,因此,它的基坑深度是地下26米;另外,由于它南北300多米的长度,加上100年耐久性能的要求,所以,就对水池和水下廊道的结构设计提出了很高的技术要求,尤其对防水、耐久等性能的要求很高。邢民作为结构负责人,负责这个项目201和203区的结构设计,他说,大剧院地面水池结构那张由南到北的巨型结构平面图,从结构布置到节点,整整耗费了他3个多月的精力,但这也是一张直到现在都还让他感到相当自豪的图。 “这张图画得非常细,即便到现在,在结构平面表达技法上能超越这张图的不多。”邢民说他在3年多的时间里,为国家大剧院的结构设计付出的心血也是相当多的。一直到2003年9月,在其所负责的201、203区结构基本完成后,正好“水立方”向他招手,经过艰难,或者说痛苦的权衡,邢民选择接受了这个新的挑战。 “我今年43岁,从35岁开始陪伴这两个项目,8年青春都投入到这两个对我来说最有挑战,也是影响最大的项目。在这过程中有过许多的艰辛,许多的痛苦,当然也留下了许多的遗憾。但最终看到它们建成了,心中确实感到无限的快慰。”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