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菁:这个城市很毛坯
费菁,任何建筑主持建筑师,美国注册建筑师。毕业于清华大学、纽约大学,1987年~2005年在纽约工作和生活。作品展览包括《都市欲望》和《快闪城乡》。著有《媒体时代的建筑与艺术》、《超媒介:当代艺术与建筑》,与傅刚合著都市系列文集《都市村庄》、《都市生活》、《都市档案》。 费菁:这个城市很毛坯 1986年,即5年清华大学专业完成,费菁去了美国。18年后,费菁回来继续建筑设计工作。“为什么在美国待了那么长时间?哪好玩去哪啊!在那里感觉自己不是外地人,而且也没觉得过了很长时间。现在,在这里我倒觉得自己像个外地人。”其实费菁生在北京,长在北京。 “现在觉得中国有更多的有趣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创作有利。前18年,似乎在远距离地观察,时间久了就想走近了看,也许有一天看够了可能还会去别的地方。”费菁直率地讲。 北京和纽约——感受两个城市 在美国的18年,费菁说自己更多地在观察城市里的人和人的生活以及好玩的事。纽约在费菁的感受中是个很健康的城市,这个城市就像一个活蹦乱跳的人,一大早起床,心脏完好地跳动着,然后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当然也要工作,健康就是该干么还能干么。但健康的城市远不止这么简单,城市的精神还要健康,不郁闷,让人感觉生活在这里有意义。 “纽约不会告诉你该做这个,不该做那个,只要不违法你尽可以做任何事情。”费菁感觉这种包容性对个人的成长十分重要,她在自己尚在成长的年纪到了美国,住在纽约,做了名纽约客,成长为一名建筑师,这种包容性对费菁的影响不单在生活上,还在观念上。 “我的专业创造要求我思想放松,不背包袱。”费菁直言当年国内给不了这个环境,“任何创作都需要这个环境,很多有创新的思想被太多的局限扼杀在襁褓之中。”放松是费菁在美国感受最深的,“研究生的第一堂课,老师手拿一罐可乐,一双大脚翘在桌子上,还问有人要啤酒吗?”讨论的却是很严肃的问题。 在去美国前,费菁生活在北京。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饭店刚刚建起,开张营业后这个建筑物成为了许多北京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成为北京人遛弯去处的一景。那时候,费菁十几岁。 为什么这个门会自动开关呢?费菁当时对这个高大的建筑物没有感觉,她和很多人一样,趴在长安街的栏杆上,对那个自动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直到有一天从香港来的亲戚住在北京饭店,费菁终于踏进了这个自动门。 “从来没有想过国外的生活是个什么样子,就觉得还能有一天出入于这个北京的高级场所,很好玩。那个时候,从来不知道这个城市其实还是个毛坯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费菁阅历的加深,从纽约回来看北京,虽然有那么多的高楼大厦起来了,但作为为人服务的城市,还很不到位。“过个马路都发愁”,一分钟到不了理发店,吃饭要开车……费菁说自己已经不习惯这样的城市了。 以前的北京在费菁的影响中是马路没那么宽,车没有那么多,“现在北京割裂得很厉害,街区和街区之间不连贯。中国城市的问题还在于人,中国城市还得要学学纽约。城市要把人放在第一位,除非里面住的是牛。”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