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要闻 查看内容

创意打开纽约公建的门

2013-8-27 13:52|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788| 评论: 0

简介:  纽约儿童探索中心位于该市皇后区的牙买加小镇,由纽约城市建筑设计部门修建翻新而成,这栋纯白色建筑门头上的探索一词是用亮红色的颜料书写而成,显得格外鲜明夺目。这座由李斯科尼克建筑事务所设计而成的儿童探 ...

  纽约“儿童探索中心”位于该市皇后区的牙买加小镇,由纽约城市建筑设计部门修建翻新而成,这栋纯白色建筑门头上的“探索”一词是用亮红色的颜料书写而成,显得格外鲜明夺目。这座由李·斯科尼克建筑事务所设计而成的儿童探索中心,为重塑纽约的城市公共形象献出了一份力量,当然,纽约其他各区也在开展对公共建筑进行翻新重修的项目,这些正在改头换面的公共建筑一起携手打造纽约的新形象。

  重塑设计理念引发变革

  这些变化首先应该归功于大卫·伯尔尼——这位在纽约生活了30多年的英国人,自2004年以来就一直在纽约市建筑设计部门任职。几十年前,不少人对于城市的公共建筑有一种错误观点,会觉得好的设计不过是一种奢侈的点缀,一栋建筑只要能守住质量底线就可以了。显然,这种消极的态度使得人们在看待城市建设时显得十分冷漠,淡化了人们对改善城市环境的期望值。但最近几年来,在大卫·伯尔尼的领导下,不知不觉间已经有数十幢图书馆、消防站、急救中心、警察局、救助中心陆续被修建翻新,这些设计都是由那些富有天分、在业内具有一定声望的建筑师们所完成,他们在建筑设计方面的智慧与心血为这个城市的公共建筑风格注入了新的血液。

  图书馆可谓是公共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为一座城市增添充满知性美的文化气息。但如今的图书馆已不再仅仅担任“学术研究圣地”这一单一角色,它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公共休闲色彩——既可以作为成人的活动中心,同时又是儿童的娱乐室。对于那些上班族父母来说,图书馆是孩子们放学后的好去处,因为馆内有配备电脑的公共休息区,甚至还有装置了相关电子设备的语音学习室。同时,图书馆管理方也在迎合市民们的这一需求,现在不少图书馆都在向一些颇受欢迎的零售商学习,比如星巴克。这一改变极大地增加了图书馆作为公共场所的“亲和力”,使它变成了现代人聚会的热选场地。

  但是,也有人对这一改变并不认同,他们认为图书馆学术味变淡是一种糟糕的趋势。对于这一观点,纽约市皇后图书馆的负责人托马斯·格兰特表示,学术研究型的图书馆事实上仍然存在,只不过比例在逐年缩小。“如果所有图书馆仍然同半个世纪以前的一样严肃守旧,那还能够满足市民们的需求吗?时代不同了,我们需要更加开放的图书馆。”托马斯·格兰特说。

  采用好设计也节约

  纽约“儿童探索中心”只有两层楼高,从建筑外观上来看它并不起眼,整洁光滑带有纹路的玻璃外墙使它看起来活像个玻璃盒子,然而当你走进室内,才会发现改造的重点所在。建筑的内部构造重新整合,部分楼板层被打通,让户外阳光可以透过二楼的玻璃楼顶倾泻而下,直达一楼大厅,玻璃的光线折射效果为室内营造出一种仙境的氛围,雕有纹路的中央阶梯则让通往二楼的步行变成了一种享受。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在它旁边老旧的中央图书馆,这座用石灰岩和花岗岩混合修建而成的建筑,显得封闭而沉闷。相比之下,“儿童探索中心”则是透明的、开放的。它的玻璃墙身令室内完全向路人开放,每当夜幕来临,由建筑内部透出的灯光则让整栋楼摇身变成一座灯塔,使得原来单调拥堵的街区焕然一新。

  在过去,当地政府习惯于把建筑工程承包给报价最低的单位,但事实上却证明,这种做法得不偿失。“政府觉得省了钱,实际上并不一定”,伯尔尼表示,“人们认为卓越的设计就意味着得投入更多的钱,但长远来看,采用足够专业的设计才是节省开销的做法。”

  伯尔尼被纽约市长授权开展一项名为“新纽约”的项目,该项目向那些优秀的建筑设计事务所抛出了橄榄枝,并承诺按市场价支付他们费用。此外,该项目还专门拨出款项给中小型设计公司,鼓励他们提出更加新鲜的创意。更为关键的是,伯尔尼保证在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中,设计会尽可能不受到经费等其他因素的干扰。

  李·斯科尼克对这种想法颇有共鸣。“在建筑业内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你的设计范畴不能进入公共建筑领域,就谈不上是真正的作为”,他说,“但是承担一个城市公共建筑项目通常会碰到很多麻烦,如今情况有所改变,正如伯尔尼所说,一切都变了。”

  以人为本的城市建筑理念

  玛百莉图书馆原本是一栋老旧的公共图书馆,在只有700万美元预算的情况下,罗杰斯·马尔建筑事务受邀对整栋建筑,包括柱子、墙面以及木梁进行了修缮,并且重新修建了一间由玻璃墙砌成的阅览室,专门供给成年读者使用。熙熙攘攘的儿童阅览区被玻璃隔开,让陪同孩子一起前来的父母也有了一处安静的阅读之地。

  相比起老旧的公共建筑,人们的注意力似乎更容易被光彩夺目的高楼大厦所吸引,但实际上建筑的价值不仅仅体现于外观,以人为本才是设计师应该恪守的设计理念。一座以人为本的城市不该只有绚丽的新建筑,与市民们的生活赖以相关的公共建筑,同样也可以为城市扛起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