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文化元素在厦门公路建设中的运用
作为公路人,修桥铺路,服务大众是不变的追求,如何营造“畅、安、舒、美”的和谐公路交通环境却是永远要变的渴望。近年来,厦门公路人秉承“科学发展”的理念,用心打造与人文、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公共服务产品--公路,尝试将文化逐渐导入公路,积极挖掘文化元素构筑景观艺术之路、文化之路,努力追求公路从“制作”到“创作”的完美蜕变。因势设景 打造公路文化景观 文曾路是厦门市公路局尝试融入文化元素的第一条路。本着“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原则,建成的文曾路身处都市,却充满山林野趣,处处皆景,却不着痕迹,路与自然浑然一体,和谐相融,被喻为“一件大地艺术品”和“一个带状城市生态园”,并于2005年景观绿化工程评先评优活动中捧得“白鹭杯”。 这条路的建设合理利用地形,通过上下坡车道的人性化设计及“修复”性的景观绿化,将自然加以造化又回归自然,其中,顺应自然的因势设景,更为这条路添色不少,使其独显清新、自然、雅致的韵味,从当时厦门众多条公路中脱颖而出,为广大市民所喜爱。 景观设置打破常规,倡导自然乡土文化。 文曾路山上路段中间原有一个排洪沟,对此,建设者不把它做成一般死板的石砌或水泥沟渠,而是顺着水沟原形“精雕细琢”,以鹅卵石铺底,将亦真亦假的大石点缀沟侧,并假以翠竹、小径、小桥、流水,使其既具排水功能,又构成一幅美丽景致,呈现浓郁的乡土田园气息。 景点题名颇费心思,溶入传统文化元素。 文曾路地处万石山风景区内,沿途自然景致佳,在建设过程中又于无意间造就了一处水往“高”处流的“怪坡”,吸引了更多市民游客驻足。为打造一条生态旅游路,建设者在顺势造景的同时,对各景点的题名也颇费了一番心思。如文曾路“怪坡”旁原先有一个便于山上流水排放的露天涵洞,因怕游人跌入,他们便顺着地形设置了一座假山石遮住涵洞,题曰“非常道”,取自庄子《道德篇》中的“道可道,非常道”,与怪坡旁的一个道观--半岭宫相呼应,同时意喻怪坡的非比寻常,为人们在怪坡拍照又添一景。文曾路上有一民间遗留下的茶歇亭,十分僻静宜人,为引导市民游客在此休憩,在通往此处的路口,他们特意设置了一自然石,题名“寻隐”,意曰此处有唐朝诗人贾岛《寻隐者不遇》的意境。还有诸如中心岛上的“世外”、“花溪”、云上路上的“探幽”等等这些与周围景致十分贴切的景名,都是请了几个“秀才”研磨出来,再临摹宋代名家手迹镌刻到石上的。 挖掘历史 丰富公路文化内涵 为创造高品位的城市道路景观,厦门市公路局坚持“历史人文融入自然、发挥地域特色”的理念,在道路建设中注意保留历史遗迹、挖掘地域文化,努力建设“生态特色、文化特色、地域特色”的生态园林公路。 一是保留历史遗迹。2004年,在云顶隧道北洞口施工时,他们无意间发现了厦门当时最大的一个山洞,内有佛台、石榻、石制的洗脸盆、水池等,所有“家具设备”均为传统假山做法,但做工均仿造木作形式,上有精致的雕花状图案。通过对该洞的历史进行考证,他们对此洞进行了修旧如旧的保护性修葺。因该洞建在山中,本身就是山洞,又传说做过“新娘房”,因此,将该洞取名为一语双关的“洞房”,并请书法界人士题字于门前石壁上。此洞的保留,不仅保留了一段历史故事,同时因与山坡休闲公园相连,也为到此休闲游玩的群众提供了一方休憩、纳凉之所。 二是挖掘地域文化。不久前试通车的厦门环岛干道黄厝、金山、曾山三座连续隧道群,其洞口景观设计充分体现了对地域文化的挖掘,赢得市领导的肯定,被厦门媒体评价为“厦门人文景观最美的隧道群”。 在隧道景观建设前,建设者通过与文史专家充分沟通,查阅大量资料,根据厦门从唐至清的历史,以“盛世开元”、“古思明洲”、“中左所营”、“嘉禾故里”为主题,分别对几座隧道的洞口景观进行命名、设计。如 曾山隧道洞口景观命名为“嘉禾故里”,就有其深意:相传,厦门禾山曾产稻禾,一茎数穗,年年丰捻,故称“嘉禾”。而在宋代,厦门岛又称嘉禾里。根据这一含义,他们对这里的洞口进行了景观修饰:用红砖、花岗岩勾画出一个古村落的形象,古朴的农家院落、配以层次分明的梯田,等到春暖花开、绿草发芽,远远望去将是一片丰收的景象。在金山寨隧道进口处,他们利用山坳处建起了一个寨门,题名“中左所营”。--因明代时沿海建城设“卫”,而永宁卫“中左所”曾设在厦门,加“营”字以示固守边关加强海防。依此命名,他们在隧道两组涵洞口相对相逼处,建起了一个城门,门上插挂明代龙旗和一串红灯笼;左边步道以灰砖墙夹护;中间引地下水沿曲阶泻流,形成瀑布景观。如伫立城墙顶瞭望,金门岛之官印石如置眼前,厦门、金门同根同文、血浓于水的情节油然而生……在环岛干道,每座隧道风格迥异,怪石、城墙、古木、高山流水的风景一路相伴,体现了建设者追求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水乳交融的良苦用心。 道以载文 提升公路文化品位 2005年,厦门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创建文化之城、艺术之城的号召,厦门市公路局积极响应,并付诸行动。为普及书法知识,让更多的市民、游客在休闲中领略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同时为厦门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提升厦门文化品位,他们投资建设厦门书法广场,利用环岛路靠海一侧绿地及沙滩进行建设,以自然石作为书法展示的载体,将书法文化引进公路,引入百姓生活。 书法广场位于环岛路上曾厝安路段外侧,全长约500米,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广场以“书鹭岛胸怀,展大海豪情”为设计主题,以“以天为纸、以海为墨”为设计手法。一块块看似漫不经心点缀于绿地中的石头,镌刻着各种字体的名家手迹,承载了书法艺术的精髓,形成广场独特景观。广场分三个片区,东部为“书”字片区,即静态景观区,内设文房四宝、遗墨拾芳等景观及便于修憩的笔架廊,着重展示我国历史上著名书法家及厦门当代书法家的书法作品;中部为“涛”字片区为过渡,主要以游玩沙滩为主,以嵌入沙滩的“涛”字连接东西片区;西部为“苑”字片区,在布局上以动态的参与功能为主,内用形似“苑”字的花架廊组成一个休闲性空间,设“锥画沙、描红”,以墨会友广场及书吧等景点,便于书法活动的组织、使用。 籍此平台,厦门市公路局与厦门市文联、书协合作,举办书法笔会、开设国学讲座,传播传统文化。书法广场自2005年10月1日启用以来,先后举办过书法笔会53场,开设国学讲座27场。其建成为环岛路增添了一处人文亮点,在社会上引起较好的反响,吸引了包括中央领导在内的众多名人志士及广大市民游客莅临参观游览。 为延续这一风格,让游客在畅游环岛路时感受到更多的人文气息,2008年,厦门市公路局结合绿化改造,在环岛路游客较多的路段,增设了140块景观石,挑选其中合适的55块,镌刻上“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等名人名言,使风景如画的海边公路更添几分韵味。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