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改造项目中的建构筑物设计
一、项目概述 二、总体规划筒述 通常.景观建筑,作为景区的构成元素之一,在满足自身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须强调其在所处环境中的装饰性.因而在造型立意,材质色彩运用上都更加灵活和自由,同时许多方面的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建筑本身的体态和表情.从环境艺术设计及艺术原理来看,小品建筑所处的环境是千差万别的,作为环境艺术这个大系统下的“建筑”,它的体态和表情自然要与特定的环境发生关系.我们就是要在它们之间发现具有审美意义的内在联系. 此外,作为改造项目,必定有保留下来的历史痕迹.东门和银杏广场就是保留下来的九龙山树木园的痕迹. 三、东大门 在设计中.我们决定将其中问部分拆除.在中间采用一些其他材质的构件,同在边门用植物藤架上的紫藤来代替原有的建筑部分,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其庞大的体量所带来的压抑感,另一方面与建成后植物园的主题相呼应,紫藤的做法也呼应了“紫气东来”的寓意,同时在中间用水池加喷泉的做法将其正中的人流引导分流至两边,同时在保留的两个重檐门柱前种一排银杏或香樟.这样可以在视觉上遮挡体量很大的两个重檐门柱. 四、盆景园和科普馆 (一)总体布局 在考察中我们发现“十笏园”这组建筑有着很明显的中国北方民居的特点,其基本的构成都是四合院的单元,但非传统的“前厅后院”的格局,只在局部有“前厅后院”痕迹的遗留,推想起来大概因其年代久远,后世经过几次重新改扩建,故其保留下来的传统格局并非特别明显.后经介绍得知全园保留的明代建筑及园林院落仅有一处,这点也证实了我们前面的推想. 整体规划上,我们借鉴了“十笏园”的院落布局,用层层推进的院落形式来组织若干个单体,形成了四条轴线.科普馆中心轴线是与进入东门后全园的第—千景观高潮—银杏广场相对应,盆景园的布局基本是沿用传统中式建筑院落的布局,同时为了提高盆景园入口的显著性,在银杏广场东北引出出—条斜向的轴线,来突出盆景园的主入口.同时在盆景园和科普馆的连接处也用院落来连接,在此又形成了第四条轴线。 (二)单体设计 此外“十笏园”内部的小园林颇有南方园林的味道,只是规模较小,建筑和局部小景观的处理手法都值得借鉴.这些我们在设计中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 科普馆位于盆景园的西面.但科普馆的设计并未完全沿用盆景园的手法,而是采用了较为现代的处理方式.因其有科普教育的功能,所以采用完全的仿古建筑似乎并不合适.在科普馆的西面有—座高8米左右的小山丘,这里是全园的制高点.为了与小山丘协调.在视觉上不高于此点.从而使建筑和整体环境相协调,我们调整了科普馆前馆的建筑高度,使得其屋脊线的高度低于小山丘的高度1米左右.但在后面施工时,我们的处理方法也带来了—个问题.就是建筑的比例不够协调,屋檐稍显笨重,这也是设计师觉得遗憾之处.在外立面的处理上,我们增加了很多细部.譬如立面就统—在方形中式窗的元素中.方形窗也并非传统的窗式.同时在山墙上增加了—些建筑构件,以丰富山墙立面等等. 五、茶室 此外茶室的西南方向有—个生态小岛,此小岛的设置看似无意.实际上是几经修改才定下的,因为从茶室的位置向湖面看去.在南门的附近有一个高压线塔.此高压线塔的存在对茶室的视觉景观影响很大.因此在相应的位置设置一个生态小岛,用这种方法来弱化高压线塔的影响.茶室并未采用仿古的建筑样式.原因主要在于.处在全园中心位置的茶室.采用仿古的形式并不是十分合理.科普馆盆景园采用仿占式是为了隐藏其较大的体量,形成与环境互融的效果,以达到中国传统“深宅大院”的文化氛围.而茶室的主要功能是作为游客休息的一个中间站,其位置决定它应是作为与环境互补而出现的景观建筑.同时我们在材质上考虑其与科普馆盆景园的统一,以达到视觉效果的接近. 六、其它 南门的处理较为朴实,将入口处的建构筑物弱化处理.用九棵当地特产的大柿子树来代替传统大门作为入口的标志物,从而凸现了植物园的特点. 全园设有厕所三处,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游客的使用距离.并将其尽可能的隐藏在高大植物间,以减少其对植物园带来的影响.另有景观桥,行车桥及若干亭廊在此就不——赘述. 七、结束语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