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林州:全力打造三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
河南省林州市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人口104万,下辖16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是红旗渠的故乡和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今年以来,林州市紧紧围绕“攻坚十二五,再造新林州,全力建设三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的总体目标,坚持以路兴城,以改靓城,以水活城,以绿美城,大力实施城建三年大提升计划,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完善城乡规划为立足点,夯实城市建设基础 规划是龙头,是调控社会和经济建设重要手段。一是完成《林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报批备案工作;对城市水系、绿地系统、学校布点等专业规划进行了编制。二是对“两改造”涉及到的沿太行路北段两侧、沿红旗渠大道两侧、曲山村、黄家庄、落家庄等33个片区和重要地块进行了整体规划和项目包装,为下步的项目招商奠定了基础;三是林州市12个乡镇总体规划均完成编制并通过评审,5个乡镇完成报批,3个已交付成果进入审批程序,剩余4个正在修改。76个中心村已完成审批23个,其余53个通过评审,正在作进一步修改、审查或报批。初步构建起北至安姚路、南到天平大道、东到翟阳线、西接红旗渠山前景观通道的区域中心城市全新框架。 着力实施城市畅通工程,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林州市紧紧围绕“打通断头路,贯通四环路,改造破损路”的指导思想,坚持以路兴城,把城市路网工程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工程、核心工程,切实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大力实施城市畅通工程,逐步形成畅通快速便捷的城市交通网络,进一步改善群众出行条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承载能力。近年来,先后投资2.4亿元对红旗渠大道、王相路、天平大道、鲁班大道、林虑大道、迎宾大道等9条(段)道路进行了建设改造。特别是红旗渠大道西延,贯通了城市东西10公里的中心轴线,拉近了林州城区与西山美景的时空距离。目前,中心城区初步形成了“八纵十四横”的城市道路框架,城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力争用5年时间,构建起北至安姚公路,南到天平大道、东连翟阳线、西接红旗渠山前景观通道,涵盖城郊、姚村、陵阳、横水、产业集聚区等乡镇总面积达187平方公里的区域城市全新框架。 着力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提升城市发展品位 近年来,林州市重点从配套、绿化、水系三个方面入手,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抓功能配套。不断加快学校、商贸市场、停车场、垃圾中转站等城市公共设施布点和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城市供热、供气、污水处理等公用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缓解城市公共服务配套供需矛盾。二是抓绿化美化。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为载体,坚持以绿美城,大力推进公共绿地、市政道路绿化、机关单位和小区绿化等工程,不断扩大绿地面积,增加绿地数量,提高绿地质量,打造城市绿化新亮点。以建成占地400亩人民公园为标志,先后完成对林虑大道、长安路、兴林路、龙安路和王相路等5条道路和21个游园绿地的绿化配套,初步形成了“一路一景、移步换景、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绿化体系。三是抓水系建设。坚持以水活城,编制城市水系规划,将红旗渠水引入市区,启动对马肩河、桃园河、黄华河、洹河、十二支渠的综合整治,通过城市水系的建设,进一步彰显城市灵气。 着力推进城市“两改造”,挖掘城市发展潜力 城区可利用土地越来越少,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内涵挖潜的旧城改造之路,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林州市坚持改建并重,内涵挖潜,鼓励高层、限制多层,禁止低层,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街道组织,村级实施,试点先行,梯次推进”和“退二进三”等措施,筛选包装项目,积极推介招商,两改造工作稳步推进。截止目前,“两改造”累计完成投资约26亿元,新建小区65个。通过大力实施“两改造”,本应由政府承担的道路、供水、供电、供气、学校、幼儿园等基础设施,也随着“两改造”一并实现,最终实现“群众得实惠、集体有收益、城市出形象”多方共赢的局面。 展望“十二五”,林州市将坚定不移地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规划为龙头,以大气、秀气、灵气和宜居为目标,坚持项目支撑,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丰富城市内涵,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彰显现代气息,增强城市辐射力和带动力,全力打造三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力争到“十二五”末,达到国家级园林城市标准。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