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重现 古风古韵犹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代着名大戏剧家、散曲家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小令寄情于物,通过众多自然景物将凄苦愁楚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日前,记者探访了这首传世之作的创作地——位于北京门头沟区王平镇的韭园村。纵横分布于门头沟全境的京西古道就从这里经过。记者惊喜地发现,古村古道一派生活气息,历史文脉得到了很好的延续。袅袅炊烟、阵阵山风仿佛把人们带回了那个靠驴车、马队运输的年代。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门头沟区多山,群山之中遍藏乌金,且盛产石材和各种土特产。久而久之,日夜穿梭的拉煤运货车队形成了从北京城区到西部山区、再到河北乃至内蒙古的古道。 来韭园村采风的民俗专家告诉记者,据考证,京西古道的历史很悠久,远不止1000年。从黄帝在西山开辟通道起,3000多年来,京西古道一步步畅通起来。 据了解,京西古道是指北京西部山区的古代交通道路,以西山大道为主线,连接了众多支线,形成了一个道路系统。西山大道在王平口以东分为北、中、南三线,分别从三家店、圈门、潭柘寺进山,并会合于王平口。壮观的京西古道在王平口会合,被称为过山总路。王平古道是京西古道中风景最优美的一部分。 “这真是北方的茶马古道、东方的丝绸之路!”一位游客情不自禁地赞叹道。
旅游地与生活区相融合 翻山越岭,遍览美景。记者有一个强烈的感觉:京西古道的古风古韵犹存。漫步京西古道,人们会联想到古道悠悠、西风猎猎的情景和商旅不断的古道盛况,想象出古道沿途日进斗金的商户鳞次栉比、长途运输的驼马队伍浩荡而至的昔日风景。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因为文化的载体还存在。京西古道两旁遗迹众多,且都保存完好。王平古道至今依旧是当地村民出行的大路之一。由韭园村经牛角岭关城抵达水峪嘴村的道路,是生活在韭园村的居民祖祖辈辈的交通要道。在布满蹄窝的古道上,总能看到牛马通过时留下的痕迹。因为不断有牛马通过,青石板愈发显得光亮。在韭园村中,农家乐旅游和历史文化古迹共存。马致远故居、关帝庙、各种石质碑刻等自然地分布在古村中,看不出任何修饰的痕迹。 一位正在建房的村民告诉记者,近年来,有关部门对年久失修的古迹进行了修缮,恢复了古迹的原貌。“用新工艺、新材料建老建筑,我觉得很有意义。虽然屋子是古建筑,内部装饰也是仿古的,但是各种家电一应俱全,生活条件一点都不比城里差!游客来了就和我们吃一样的饭,睡一样的炕。”这位村民告诉记者。受此启发,韭园村的很多村民都将自己的宅院进行了修缮。 现代文明在京西古道上被传承、消化、融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与商业经营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历史文脉在京西古道上得到了很好的延续。
开辟旅游路线 一位当地的护林员告诉记者,像王平古道一样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道在北京西部山区为数不少。除了用作运输的商道之外,古军道、进香古道也绵延百里。 据了解,目前在北京西部山区,在山体岩石上开凿或采用石料辅助铺成的,保存较为完好的,留有车辙、蹄窝痕迹,具有观赏价值的古道约有50余公里。顺着古道,人们可以发现碑刻、关城、茶棚、戏楼、过街楼等在城市中几近消失的古迹。沿途村庄中还保留着庙会、古戏曲等传统文化,历史典故、民间传说更是数不胜数。 作为北京唯一较为完好地保留着古道遗迹的地区,门头沟区已将数条古道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建公路将避开古道进行建设,保持古迹原貌。目前,门头沟区旅游部门已根据发现的古道开辟出深山探古刹、百里画廊游、沧桑古关城游等数条旅游路线。隐藏在深山中数千年的古道将被更多人所认识。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