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加快小城市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青岛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合理优化城镇规模,推动重点中心镇向小城市发展,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推动其成为支撑青岛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这是青岛市委、市政府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立足实际所作出的战略决策,有利于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剩余劳动力的城镇化和本土化。笔者结合李哥庄镇近几年来的发展实践,就加快小城镇发展谈一些浅见。 一、“小城市”概念的提出与改革探索 城市(城镇)是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以人为主体,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小城市是特指人口在20万人以下的城市。2010年初,浙江温州提出“镇级市”的概念,并于半年后进入操作阶段,其试点方案和改革思路主要是扩大5个试点镇的土地使用权、财政支配权、行政审批权和事务管理权等权限,以适应其城市建设、人口规模、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发展需求。 “小城市”概念的提出则是山东省和青岛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选择经济基础好、集聚辐射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带动作用大、产业特色明显的中心镇,将其培育为规划科学、经济繁荣、居民富裕、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特色明显、辐射能力较强的现代化小城市。山东计划用3—5年时间将省内20多个中心镇培育成小城市。青岛市在综合考虑各镇的产业基础、交通条件和空间布局等因素基础上,决定从胶州、胶南、即墨、莱西、平度五市选择包括李哥庄镇在内的10个镇作为重点中心镇进行培育;按照小城市建设标准,扩大镇级管理权限,探索扩权强镇路径,从重点中心镇中优选3—5个镇试点,逐步让镇级政府承担起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等职能,加快强镇转型升级,推动城镇向小城市转型,发挥其连接城市、辐射农村的重要公共服务平台和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的作用。 二、青岛胶州市李哥庄镇实践与成就 近年来,胶州市李哥庄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立足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的政策优势,积极探索,锐意创新,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战略,对接大青岛、融入大青岛、服务大青岛,作为胶州湾卫星城的区位优势充分彰显,由小城镇向小城市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2010年,完成全镇生产总值60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128元;全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镇驻地人口达到6.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3%。 注重产业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的历史和实践证明,推进城镇化、建设小城市,强大的产业是基础和关键。没有强大的产业做支撑,就无法实现农民增收,无法实现农业人口转移和人口集聚。上世纪90年代,李哥庄镇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形成了制帽、假发、建材、木器、食品加工五大传统产业。近年来,坚持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加速向研发、设计等产业链上游环节挺进。荣膺“中国制帽之乡”美誉,制帽业产品档次和水平不断提升。投资10亿元建造“中国帽艺博览城”,集会展、物流、配送、交易、研发于一身,将实现制帽业从初级加工到全产业链的覆盖。在上海世博会上,李哥庄的特色制帽产业入选中国馆小城镇展区。坚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先后引进天能电力、奥德圣设备、铁马机械等多个现代产业大项目,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目前,全镇三大工业聚集区聚集企业686家。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人口的集聚,为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空间。通过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商贸流通业和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三次产业比例不断优化。二、三产业的发展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农村土地的加速流转和规模经营,全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
会员评论